本文目录一览:
中学古诗《登岳阳楼》教案设计
1、我们已经学习了李白的送别诗,现在我们看到最后一首《登岳阳楼(其一)》,这是陈与义的一首七言律诗。
2、首联: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 ①翻译: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,名扬海内,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,俯仰江山。
3、【篇一】高二语文《登岳阳楼》知识点 原文: 登岳阳楼⑴ 昔闻洞庭水⑵,今上岳阳楼。 吴楚东南坼⑶,乾坤日夜浮⑷。 亲朋无一字⑸,老病有孤舟⑹。 戎马关山北⑺,凭轩涕泗流⑻。
4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请将本诗与杜甫的《登岳阳楼》作比较,说说它们同是抒发登楼之感,但在诗境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。布置作业 :背诵并默写这首词。
5、④《登岳阳楼》是___代诗人___所作。4.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,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,如王湾的《次北固山下》中的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”请你再摘录几句含有哲理的诗句。
6、《登岳阳楼》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。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,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,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,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。原文: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登岳阳楼教学反思
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范文 1 《登岳阳楼》这首诗歌是这一单元的第3首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体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与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。其写景雄伟壮阔,写身世孤苦凄凉,抒情却心忧天下。
师概括:内容沉郁,形式上顿挫,构成了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。教学反思:这首诗上过三遍,每一遍设计的方案都不同。这实录是最后一次的教学设计实践。
首联第一句“洞庭之东江水西”,横空出世,从大处着笔,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: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,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。
如在教学《岳阳楼记》一文的第二段写洞庭湖的全景,用“衔远山,吞长江”,如果把“衔”改为“连”,“吞”改为“接”好不好?在这样的地方设疑激疑,不仅能使学生在思考中顿悟,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。
总结:同学们,洞庭湖是我国的.名胜,观光旅游的人很多,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,玩一玩君山,登一登岳阳楼,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。作业 用钢笔描红。
人教版选修《登岳阳楼》优秀教案
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、公安一路漂泊,来到岳州(今属湖南),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。
前人之述备矣。”这样的句子,范仲淹这里所说的“前人”里就有一个杜甫,今天这节课,我们就要来学习杜甫的那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《登岳阳楼》。
首联: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 ①翻译: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,名扬海内,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,俯仰江山。
领会《登岳阳楼》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和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,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,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。领会《无题》中所表达的身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和悲喜交集的心理。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特点。
八年级语文陈与义《登岳阳楼》教案 学习目标 (1)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。(2)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、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。(3)了解把握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。(4)背诵并默写这首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