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郭沫若的屈原中的人物内心独白
- 2、郭沫若的屈原朗诵背景音乐选什么合适
- 3、屈原选自第几幕
- 4、郭沫若的[屈原]全诗
- 5、...抗战中的郭沫若离开妻儿后10天完成《屈原》剧本
- 6、郭沫若屈原的艺术特色
郭沫若的屈原中的人物内心独白
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:痛恨黑暗、追求光明,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。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,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。
郭沫若是借屈原之口,表达自己心中对人民的爱和对人民力量的确信;表达自己心中要摧毁恶势力火一般的激情;表达对光明未来的追求。
艺术特色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郭屈原的强劲表现自己的主观愿望的历史数据,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上,屈原是诗人郭沫若的化身,他的发言人。 “东西融合”的特点,郭体现在创造的发挥是统治世界的“个性化和人性。
由于此戏的上演恰值皖南事变的第二年,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,很快就被国民党认为是对政府的隐秘攻击。
郭沫若的《屈原》主要内容如下。先进幕,屈原教育孩子宋玉,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,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,死要死得磊落。
郭沫若的屈原朗诵背景音乐选什么合适
1、古琴曲:古琴音乐是一种中国古典音乐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,是许多古代诗歌的理想配乐。例如,广陵散、胡笳十八拍、高山流水等。 古筝曲:古筝是一种中国传统乐器,其音乐表现力丰富,旋律优美。
2、埙曲《长相思》:这首埙曲具有深沉、哀怨的情感,能够很好地表现出《离骚》中的忧愁和思念之情。
3、小约翰·施特劳斯,雷鸣电闪波尔卡 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作者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,作于1868年。
4、适合诗歌朗诵的背景音乐有很多种,一般以纯音乐为主。根据使用场景及朗诵题材,可以选择一首最契合的背景音乐,是朗诵的加分项。
5、可以选择的曲子有很多,像经典的钢琴曲或是古筝曲,觉得很适合朗诵的意境就可以了。
6、适合朗诵的背景音乐有:《故乡的原风景》、《雪的梦幻》、《童年回忆》、《风舞者》、《Summer》。
屈原选自第几幕
屈原 五幕话剧《屈原》中的第五幕第二场,作者郭沫若,该篇曾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。
屈原第五幕第二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,历史剧《屈原》第五幕第二场的前两部分,可以分为剧情的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。
屈原剧本第五幕第二场把屈原和风雪电融为一体,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,显示了追求光明、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。屈原(约公元前340年-公元前278年),芈姓,屈氏,名平,字原,楚国人(今湖北省秭归县,一说湖北荆州纪南)。
第一幕,屈原教育学生宋玉,要像橘树一样“独立不倚”,在大波大澜的时代“生要生得光明,死要死得磊落”。第二幕,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,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。
课文是从剧本第五幕第二场中节选的,此时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。
《屈原》五幕:《橘颂 》、《 受诬》、《招魂》、 《被囚》、《 雷电颂》。第一幕:《橘颂 》通过屈原写《橘颂 》和他对宋玉的教诲表现屈原品格高洁、意志坚强、刚直不阿。
郭沫若的[屈原]全诗
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深固难徒,更壹志兮。绿叶素荣,纷其可喜兮。曾枝剡棘,圆果抟兮。青黄难糅,文章烂兮。精色内白,类任道兮。纷緼宜修,姱而不丑兮。嗟尔幼志,有以异兮。
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 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; 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 郭沫若 七律·悼周恩来 革命前驱辅弼才,巨星隐翳五洲哀。 奔腾泪浪滔滔涌,吊唁人涛滚滚来。
有些学者认为《大招》也是屈原作品;但也有人怀疑《远游》以下诸篇及《九章》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。据郭沫若考证,屈原作品,共流传下来23篇。其中《九歌》11篇,《九章》9篇,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招魂》各一篇。
郭沫若的《屈原》主要内容如下。先进幕,屈原教育孩子宋玉,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,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,死要死得磊落。
...抗战中的郭沫若离开妻儿后10天完成《屈原》剧本
1、中级人民法院左边有一口老井。老井旁边的房间是郭沫若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张琼华在1912年新婚的房子。因为是包办婚姻,郭沫若结婚五天就离家出走了。东边第三个入口是瑞士山亭,郭沫若上学的地方。
2、《屈原》是一部话剧,作者是郭沫若。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《屈原》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。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。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、影响最大的一部。
3、郭沫若在抗战时期(皖南事变后)创作的六部历史剧是《棠棣之花》、《屈原》、《虎符》、《高渐离》、《孔雀胆》和《南冠草》。《棠棣之花》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。
4、最早的版本作者:郭沫若。 《屈原》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、最震撼人心的剧作。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《屈原》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。
郭沫若屈原的艺术特色
1、它虽然是历史剧,但矛头直指现实;反映了整个中国各色人等的面貌和心态,但它又高度浓缩,戏剧冲突极为强烈,场面极为紧张。
2、(2)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,痛恨黑暗,追求光明,不屈的斗争精神。(3)《雷电颂》是全剧的高潮,气势雄浑,格调崇高,是屈原不断酝酿的悲愤情绪的爆发。
3、他的历史剧艺术特色是浪漫主义和诗情,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,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,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,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极其宝贵的艺术经验。
4、《屈原》是郭沫若于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部历史剧,它借古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揭露了国民党通知下的黑暗现实,抨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,传达了人民压抑已久的渴望自由与反抗愿望。《雷电颂》是第五幕第二场屈原的一段独白。
5、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,已形成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。